中華銅幣雙旗幣十文(星條)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華民國成立,為了建立新的貨幣體系,取代清朝舊幣,各地紛紛鑄造帶有新政權象征的貨幣,雙旗幣十文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見證了中國從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轉變。
1914 年銅元正式改稱 “銅幣” 后,各省造幣廠均有鑄造雙旗幣十文,其中包括天津造幣廠、山西造幣廠等,由于鑄造廠家眾多,導致其版別豐富多樣。

中央為兩面交叉的星條旗,一面是鐵血十八星旗,代表著革命精神與力量,另一面是五色旗,象征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寓意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融合。旗幟交叉處通常系有結帶,隨風飄揚,展現(xiàn)出一種動感與活力。旗幟上方環(huán)繞著 “中華民國” 四字,字體莊重而醒目,下方則鐫刻著 “開國紀念幣” 或 “共和紀念幣” 等字樣,表明了該幣的身份和紀念意義。
一般以精美的嘉禾紋為主要裝飾,嘉禾由飽滿的稻穗或麥穗組成,象征著農業(yè)豐收與國家繁榮。嘉禾圖案環(huán)繞著中央豎寫的 “十文” 面值,字體規(guī)整,周圍還可能有英文標注,如 “TEN CASH” 等,體現(xiàn)了當時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
有天津造幣廠鑄造的,如天津造幣廠鑄 “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雙旗十文”,其工藝精美,幣面規(guī)整;還有山西鑄造的民國山西省造中華銅幣十文,星條旗背大麥穗版別等。 包括大旗星大邊花旗上無刻線實六角形、大旗星大邊花旗上無刻線六角星、大旗星大邊花旗上有刻線六角星、大旗星上有刻線齒輪邊花六角星等多種版本,這些版本在星條旗的形狀、線條、裝飾以及嘉禾紋的細節(jié)等方面存在差異。

作為中華民國初期的重要貨幣之一,它見證了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變革,對于研究中國近代歷史、貨幣史以及社會變遷具有重要的實物參考價值。
雙旗幣十文的設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其圖案和文字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 由于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動蕩以及歲月的洗禮,雙旗幣十文的存世量逐漸減少,尤其是一些品相完好、版別稀有的錢幣更是難得一見,因此在收藏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稀缺性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