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生瓷
象生瓷是中國清代模仿禽、獸、蟲、魚、植物等形象造型的瓷器,也被稱為仿生瓷。象生瓷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明清時以新的姿態(tài)發(fā)展,在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工匠需對各種瓷泥的可塑性、耐火度等有充分認識,精確控制瓷器收縮比例,以保證象生瓷與模仿對象外形一致。經驗豐富的配釉師傅根據模仿對象的顏色、質地,調配出相應的瓷釉。由畫工在釉的表面繪出細小的紋理、細節(jié)裝飾等,使作品更加逼真。
有模仿雞、鴨、鶴等禽鳥類,海螺類,石榴、核桃等果品類,蟈蟈、蟬等草蟲類。常見的有仿青銅器、漆器、大理石紋盒、木紋盒、織金錦、錦皮書函等。象生瓷的色調、形態(tài)與真物酷似,追求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的效果。集雕塑、彩繪等多項工藝于一體,體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水平。象生瓷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獨特存在,它的出現(xiàn)不僅展示了清代制瓷工藝的極致水平,也為后世陶瓷工藝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