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蟠龍郵票
大清蟠龍郵票,是1897年10月1日大清郵局脫離海關正式開辦“大清國郵政”以來,發(fā)行的首套普通郵票。
1898年起,大清郵政局委托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分別印制了兩種版次的雕刻版蟠龍郵票,總稱倫敦版蟠龍郵票。

在1999年上海春季郵品拍賣會上,在國內首次露面的蟠龍無水印一分“壬字頭”變體票,曾以16.5萬元的底價起拍,引起國內外許多集郵家以及各大拍賣公司的關注。而此前,該枚郵票在香港更是以46萬港幣成交,收藏價值可見一斑。
圍繞這第一枚普票的發(fā)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枚郵票是1896年光緒皇帝在準予開辦大清國家郵政后發(fā)行的首套郵票。由上海造冊處負責設計制作,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蟠龍票的設計修改卻一波三折。上海造冊處接到指示后,便由當時的繪圖員費拉爾設計郵票初稿,在他繪制的初稿中專門設計了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龍、魚、雁”三種圖案。但當時任海關造冊處稅務司兼郵政總辦的葛顯禮對此并不滿意,特別是對“雁”圖的“野天鵝”尤為不滿,在給費拉爾的信中他特別指出:“描繪甚至臨摹野天鵝,都需要一位專家進行。在這里有錢也找不到設計圖樣的人。但在日本有一個畫鳥專家,愿為這枚郵票設計圖稿……”所以第一套郵票的圖案究竟是費氏所繪還是由誰代繪,如今成了懸案。